我县源远流长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有着众多技艺精湛,堪得民族文化精髓的传人,黄土乡民间艺人吴尚德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戏传承人,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名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的行走脚步,就来到吴尚德和他的侗戏世界中。
正在山青水秀的湖南通道侗乡,有一位被誉为侗戏"状元"的老人,名叫吴尚德。他一生唱戏编戏,创作了二百多个侗戏剧本,培养了无数的侗戏演员,赢得了侗乡人民的喜爱和赞誉。2008年底,他被湖南省有关部门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百里侗乡,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唱歌跳舞,尤其喜欢看侗戏。每到农闲季节,各个村寨的侗族人就聚集在一起,唱戏看戏,消遣时光。而在唱戏的群众演员中,有一位被称为侗戏"痴呆子"的人,就是吴尚德
“泥腿子”编剧吴尚德:传承侗戏写春秋
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百里侗乡,提起侗族戏师吴尚德,侗家苗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他只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皇都侗文化艺术团”里一位“泥腿子”编剧、导演兼演员的农民。
多才多艺的吴尚德,把教戏育人视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已经把自己大半生的心血、汗水全部奉献给了这块养育了他几十年的黑土地,这片笙歌耶舞的风雨侗乡。
侗族群众自古就喜欢唱戏看戏,特别是侗戏,那可是能让人看得如痴似醉的。侗戏是侗族人的一种集体活动和情感交流的方式。每到春节,村寨之间的人们就相互“为耶”,村里村外,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看戏“为耶”的群众。
吴尚德从小就迷上了侗戏。5岁那年,他对当时风靡乡村的侗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寨里有侗戏演出,他每场必看,一看就是从头看到尾。看完侗戏后,还喜欢在自家吊脚楼的楼廊上,鼓楼边的芦笙坪里,模仿着戏台上演员的腔调,自己也哼上几句,舞上几手,稚笨的动作,乐得全家人及乡邻父老笑得合不拢嘴。
有一回,外地的一个侗戏班到他们村里“为耶”唱侗戏。吃罢晚饭,他就扛着一个小凳子,早早地来到戏台下坐等。戏唱完散场后,他还是不肯离去。这一切正巧被戏班里的一位老艺人注意到了,通过几天的观察,认为他是一个唱侗戏的好苗子,就来到他家,收他为徒,教他唱侗戏。从那时起,吴尚德就与侗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尚德12岁时,就在村寨的侗戏班里担任主要角色了。每次外出演戏,都跟着大人们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寨的到湘桂黔周边的侗寨“为耶”唱戏,虽然辛苦,但他从不道一声苦,喊一声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演戏经验的增多,他又萌生了当导演和写剧本的念头。每次外出演戏或村里有文艺汇演交流时,他就仔细留心观察,注意人家的技艺技巧,然后自己回家细细琢磨并加以修改。同时,他又找来有关侗戏手抄本认真阅读钻研,通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探索,他逐渐摸索出了侗戏演唱的套路和技巧。接着又开始尝试一边写剧本,一边导演排戏唱戏。有一次,为了赶写一个剧本,好在春节期间为群众演出,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三天三夜不下楼。
正是因为他有着那股热爱侗戏的“痴”劲,所以他撰写及编排的《雾梁情》、《计划生育“赖老伙”》、《懒汉娶亲》、《五子拜寿》、《板凳情歌》、《侗家勒汉》等侗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他年纪不大就成了百里侗乡小有名气的民间戏师了。
吴尚德还有一股让人佩服的“倔脾气”,只要他认定了的事,就是用九匹马也拉不回来。他编戏教戏唱戏,都是业余的,从来没有什么工资,有时外出演戏得点报酬,他都用来买纸买笔什么的,有时还要家里贴钱进去。妻子开始对他不理解,劝他不要做这样的“亏本生意”,可他就是不听,还心平气和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最终还是说服了妻子。
只要是有戏可教,有戏可唱,吴尚德浑身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有一次,他累得病倒了,人已经站不稳了,被大伙急急忙忙地送进了医院。在医院打吊针时,当听说艺术团的演员们在排演时遇到了困难,他心里十分焦急,哪里还有心思打针,自己悄悄把针头一拔,拖着摇晃的身子,硬挺着到排练场跟演员说戏,和他们一起排练。大伙见他病成这样了,都劝他回去,但他就是不听。大家没有办法,只好把点滴吊到了排练场。吴尚德就是这样一个教戏写戏唱戏不要命的人。
几十年来,吴尚德已记不清曾培养过多少乡村艺人和写过多少部侗戏剧本了。他只知道,他教过的徒弟换了一茬又一茬,徒弟又教出了他们的徒弟。有的徒弟已经是乡村艺术团的团长或经理了,都能单独带队到外面演出唱戏了。而他现在身边的那一帮演员,都该叫他爷爷了。但是,他依旧在这帮年轻人的“戏班”里,与他们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好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山里孩子。
为了自己那心爱的侗戏事业,吴尚德结婚很晚,婚后教戏写戏唱戏痴心不改,还把大女儿取名“爱戏”,意思就是想要女承父业。从孩子们懂事起,他就耐心地教他们唱戏、跳舞。如今,他的几个子女都会唱侗戏,已成为侗寨里业余剧团的“台柱子”。他的孙子孙女也都能唱上一两段侗戏,他的侗戏情结在后代这里得到了传承。看到侗戏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并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72岁高龄的吴尚德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这次受资助的7名传承人分别与省文化厅签订了承诺书,承诺遵守国家和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法律、法规和规章,认真履行传承人的法律责任和传承义务和权利,努力生产、创作高质量和作品及其他智力成果,积极参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展览、演示、教育、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来源:中国通道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1/11/07/835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