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之下的种子,最大的心愿是萌发。于是,在时时找寻的前提下、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中,有些冰封即将融化,有些寒冷的温度也会消弭,那些阻碍它向上和突破的逆向力量,也行将化解。
这虽是一己之力量,其实隐藏着极大的突围与爆发。就像我们身边的那些好人、好事、善心、义举,每每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触动了我们的神经、感动得我们瞬间心灵悸动。这种春雨般对心田的滋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我们周围,其实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自身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阳光总是普照着万物,万物如何感光、感亮、感受温暖,便会实现不同的自长。我们身边的爱心妈妈、信义兄弟、最美人士、道德模范……不仅是一种穿越历史的道德传承,更是照亮现实和未来的一缕暖阳。这种以自我的力量点燃希望、以感染的姿态走入人心的个人形象,正被当下社会发展壮大成各种互助群体、各类帮扶形式、各项爱心事件。友善的力量若来自自发已然崇高,将这种崇高播撒、弘扬于生活的不同角落,既是在积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美德,更是对“义以为上”的社会信仰进行重新建树。我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消弭错、确立对尚且称之为“大善”,而从善如流、积水成渊,便是于善之上的另一种境界。这样的人生境界,站得高时,于国于民是福音,一马平川中,让人时时感受爱的力量常常存在。
类似于“为好人圆梦,建爱心水窖”这样的善心义举,便诠释了何为良知大爱。源于几位好人对贵州山区严重缺水现状的挂牵,“要为他人做点什么”早已成了人生的常态。于是,当“学雷锋将军团队”与“当代雷锋”郭明义相逢,所激发出的精神火花,看上去云淡风轻,其实早已根植大地并终将被历史定格。因为,这次善心义举与忧思心念、博爱心意的碰撞,其目的是解决贵州山区严重缺水的现状,为吃“望天水”、靠天吃饭的山区百姓送去丝丝清爽和阵阵清凉。“为好人圆梦,建爱心水窖”承载了多少人的期盼,汇集了多少人的爱心,又有多少人即将受益于这份脉脉温情。一项爱心事件汇集了众人拾柴的力量,更表达着道德引领前提下的人心向善和忧国忧民平民化的叙事语言。当爱与力量交汇,我们看到了一时一处的美,我们更能看到彼时彼处的、围绕道德和友爱所建树起的社会构架。
“为好人圆梦,建爱心水窖”以宏大又细腻、长远又现实的爱心标签告诉我们:涓涓细流是一种滋养,而万众一心、人心向善,则是一种百川归海的汇集,有着恢弘的气势,终能飞扬起一个时代的神采。(丁琪)
来源:中国文明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2/12/04/835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