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人民监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
2015-12-18 17:23:03 字号: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跨上了“全面从严”的新台阶,标志着“从严”二字,成为了党的建设新常态。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复杂而严峻。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对党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凝心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8000多万共产党员的一次集体“赶考”,群众是最合适的“监考人”。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考验,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更需要人民群众监督这一外力推动。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捧出干部“公仆心”,敢让群众监督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现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等等。

  尽管这些现象仅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不是我们党的主流,但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工作举措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毛泽东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习近平也强调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扫除衙门作风,当好人民公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也告诉我们,向群众敞开大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敢于直面问题,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才能真正看到作风上的不足、工作中的短板,学到改进工作的方法、找到改进作风的方向,赢得群众的信任。

  二、沟通干群“连心桥”,让群众敢监督

  思想先于行动,必须让党员干部思想上重视群众监督。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事情,与群众无关,放开群众监督就是给自己找难堪,就会出现更多的“信访”,影响社会秩序,也会影响个人“政绩”,想法设法逃避群众监督,或者搞形式主义,表面上愿意接受群众监督,实际上却对群众监督进行封堵,对提出监督意见的群众态度蛮横,变相为难。久而久之,部分群众心有顾忌,不敢发声。事实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党员干部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也将促进自身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对自己是一种保护。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心脉相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态度,摆正身份,放下姿态,与群众平等对话,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无论是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关决策,都要广泛、全面、真实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将结果交给群众评判、让群众打分,只要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真正做到重视、尊重并运用好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的监督意见及时进行查实和反馈,让群众敢说话、敢监督。

  三、打通干群“心理墙”,让群众乐监督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一大群人对国家公职人员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仇恨心理。产生这样的原因,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弱势群体现象越来越突出等原因密切相关,也跟一些身为公务员的党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行为、贪腐行为等不无关系。

  良好的公务员形象 ,是党和政府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党和政府组织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也是党和政府有力量、有希望的根本保证。所以,各级党员干部也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积极、淡定、理智地看待此类问题。不因那些片面的认识而产生消极思想,更不因那些偏激的言辞而产生逆反情绪。从自身上下功夫,努力改变被放大的不良形象,改变被固化的形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的让自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这样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需,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带头遵纪守法,专注于实事,真正让社会获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如果说从严治党是一场“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所以,我们党能否在这次“赶考”中取得高分,关键是看能否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成果。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要有真情实意,以真情换真心,以真情换实情,打通干群之间的“心理墙”、保持“零距离”。对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要及时掌握、了然于胸,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办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办雪中送炭的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就能凝聚干群党群的鱼水深情。人民群众才会信赖我们的党,关心我们的党,乐于监督我们的党员干部。

  四、 保持干群“零距离”,让群众可监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能够从当初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燎原之势,就是因为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靠的是人民力量。如今我们党强大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仍然不能丢、不能忘。贯彻好从严治党的要求,更要把依靠人民群众放在突出位置。

  知情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之一,加强群众监督的前提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知道监督什么,如果不透明公开,群众监督就会盲目。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心虚”,害怕公开会引起群众的关注“挑刺”给自己找麻烦,要么遮遮掩掩,捂着不公开;要么抱着“我让群众知道什么,群众才了解什么”的心态,公开部分无关痛痒的“边角料”。事实上,群众想知道党员干部具体在做什么,是怎么在做,做的结果到底怎么样,想了解党务、政务的运行情况,遮遮掩掩反而会引起胡乱猜疑,导致对一些谣言听而信之,造成负面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讲,敢不敢打开大门,能不能用好群众监督,考验从严治党的诚意和勇气,检验着走群众路线的效果和决心。我们从之前的教育实践活动征求到的意见中了解到,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之所以顽固,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实践证明,任何事情只要公开了,群众知情了,雪亮的眼睛看实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自然也就少了。如果始终坚持把权力曝晒在阳光下,就不会有霉菌,腐败的土壤也就干净多了。

  因此,加强群众监督,必须进一步公开透明, 保持干群“零距离”,把工作、成绩、困难和问题都摆在阳光下,让群众了解,进而才能让群众理解,也才能让群众知道监督什么,有什么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

  五、畅通监督“罗马道”,让群众能监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的方针政策到底可不可行,执行到不到位,党员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监督更相信网络、媒体,就在于不少地方、不少党员干部对群众的“面访” 认识不到位,只要群众提意见就当做上访,甚至把提监督意见的群众当做“刁民”,想法设法进行“围追堵截”,导致群众监督渠道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群众往往监督无路,导致群众监督成为“摆设”。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必须进一步理顺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渠道,下大力气推进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以公开促进群众监督,以公开促进公平公正。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开通信箱、热线、网络等各种群众监督渠道,方便群众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强化监督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中国的问题,要靠中国共产党;解决党自身的问题,党的自我监督在首位,人民群众的监督必不可少。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将不断增强我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彭亿佳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