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供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了广大老年人的重要诉求。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老年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老年人文化活动的有声有色的开展,但是,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还不够,关注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影响我县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因素
(一)经济状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传统的供养方式也发生着转变,家庭结构正在从传统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父母与子女逐渐分居。子女因要承受孩子上学、供房等经济压力,本身负担就重,能供给老人经济方面的支持逐渐减少。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农耕收入,而且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实际经济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二)身体状况。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大多数老人都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老年病。特别是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此时,配偶就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假如一旦丧偶,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将会给老年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抑郁苦闷,甚至引发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这样,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更会给他们带来重大的精神创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迁移,而农村老年人则由于生活习惯、传统的乡土观念等主、客观原因选择留在了农村,变成了“留守老人”。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与子女交流很少,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无暇顾及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公共设施状况。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低下,绝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平时不看书不看报,每天的生活极其单调。近几年,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完善了各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但仅仅只在于建设体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真正对老人受益的老年活动室却不过就是个几张桌子几副麻将的屋子,大部分老年人健身和娱乐的活动场地无处可寻。政府提供的具有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要功能的设施或活动内容相对较匮乏。
二、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
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和发展其精神需求是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老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现实路径。
(一)健全和完善配套建设,让老年人“老有所托”。 进一步建立完善老年人文体设施,这是开展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如今,老年文体活动场地有了增加,老年福利设施正逐步改善,但还是满足不了老年人需要。政府要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老年福利设施,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更多“方便适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老年人生活设施和活动场地,老人在文化活动中心既可看电影、听戏曲、又可下棋打牌、练太极拳,多方面丰富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做到“共同利用”、“一室多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健全软件组织。各村都要成立老年人协会,积极组建各类文体团队,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排舞、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三是开展文体活动。要经常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如举办老年运动会、老人医疗保健操、老人步行健身走活动等,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健身队伍中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依托电视、报刊等传媒,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电视、报刊作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情绪,增加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理解,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确定符合老人的电视节目、报刊版面,满足老年人的审美情绪、价值取向,做出老年特色。诸如老年人的身体保健、老年人可参加的游戏娱乐、老年人与晚辈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的渠道等节目。同时,近两年政府倡导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但一年100多的电视年租费却给老年人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政府可以考虑优惠或全免农村留守老人的电视年租费,缓解农村老人的经济压力。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历经社会的变革,饱尝生活的艰辛,丰富的阅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些老人精通传统手艺,有些老人熟知历史百态,有些老人深藏绝活。挖掘和发扬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不仅是对老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草根文化遗产。一要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青年朋友积极参与到学老人特别民族文化传承人绝学的活动中来。发挥老人民间艺人的作用,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传承技艺,在发挥老人余热的同时,也能培养出民间文化传承者,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要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设立老年志愿者招募站,招募热心公益事业、有专长的老年志愿者,引导和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三要开展“夕阳红”联姻活动。丧偶老人一般相对较孤独、郁闷,生活中的欢乐也少,即使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应积极鼓励他们再觅伴侣,多举办些“夕阳红”联姻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伴。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欧亚密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5/12/20/834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