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杨友文:七旬老汉的脱贫致富路
2018-10-25 09:16:21 字号:

  初秋时节,笔者从通道县城驱车来到双江镇黄柏村正冲水库,只见库面的渡板上有个白发老汉在不停地往水面上撒鱼草,水库中成百上千条大草鱼在欢快地抢着吃个不停,数不清的鲤鱼、鲢鱼在库中游来游去。白发老汉名叫杨友文,双江镇黄柏村人,今年刚满70岁。曾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目前是村里的养鱼大户。在笔者眼里,他还是一个身体健壮、非常善谈的老人。

  军营锻炼了我

  杨老告诉笔者,自家一共8口人,从小家境非常贫寒,“吃饭饱”是他儿时的梦想。他是家中的“老大”,没有读过多少书就报名参军了。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吃饱饭’是1969年在河南洛阳当野战兵的时候。”杨老激动地说。由于勤学苦练,杨友文不到一年时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被提拔为班长。升为班长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白天带领战士们刻苦训练,晚上等战士们休息了,他就认真学习,多次参加部队的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再次被重用为排长。本来在部队大有发展前途的他,于1974年冬天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退伍!

  杨友文脑海中始终充满着 “家乡贫穷”的情景,回家改变家乡的决心,任何人也难以说服阻挡。于是在1975年他毅然决然退伍回到阔别六年之久的家乡。

  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让乡村们个个有饭吃,能吃饱,摆脱贫穷”是杨友文一生中的梦想。他退伍回家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营长,1980年通过村民选举当上村大队长,1984年当上村支部书记。

  1991年,在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农民科技培训班学习,掌握了农业种养技术。由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人,他当村干部一直干到2011年,由于年龄原因才退了下来。

  在村干部的岗位上,杨友文没有让村民失望。与杨老共事过的村干部介绍,三十多年间村支两委重点抓了四大工作:一是向种粮宣战,一定让每个村民能吃饱白米饭;二是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使自己的村不要落后周边的其他村;三是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加强村风文明治理,营造安定团结、尊老爱幼氛围。

  如今,杨老所在的村落是附近十里八乡有名的乡风文明村,村寨条件好了,家家通了自来水、水泥路,每户都不同程度搞起种植养殖等产业,户户都住上砖木结构的小洋楼,还有部分家庭已买了小车,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走上致富幸福路。

  把养殖业坚持到底

  “乡村们现在都基本富裕了,我也感到高兴放心喽。”杨友文乐呵呵地说。本来年过七旬的杨老可过上安逸的日子,但他还是闲不下来,每天都处在忙碌中。

  “把养殖业坚持到底,直到我走不动。”杨老信心满满。杨老所讲的养殖业,就是养鱼产业。村里有个35亩的水库,可用来灌溉农田100多亩,村里年轻人基本做生意去了,因而水库很少人去管。

  2015年春节过后,杨友文不听家人的劝阻,毅然承包起村里的水库,从此走上了养鱼“二次创业”之路。为了能将水库管理好,把鱼养好,他开始学习养鱼知识。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主动要求参加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学习,通过与授课老师的学习交流,掌握了养鱼的相关知识,对大面积的水库养殖更加有了底气。

  “要养就必须成功!”杨友文暗暗下了决心。为了切实干好养鱼事业,他将“家”搬到水库边山脚下的小木棚里,这样减少路程节约时间,又可以随时看守鱼,还可以在水库中放养一些鸭子,在山坡上养一些鸡,真是一举多得。

  笔者在与杨老的交谈中了解到,近几年每年水库可打捞到6000公斤的鱼,产值有10多万元,养鸡鸭也可能得万把元,现在吃穿都不愁了。

  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让杨老有个梦想:一直想把养殖业坚持搞下去,带领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种植养殖业中来,共同打造黄柏村种养业品牌,让更多的农户通过种植养殖业走上全面小康。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陆中午 胡益龙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