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使得生命的意义彰显质感。每次去通道,都有一种抵达本真的触动。
不是矫情,也没有粉饰。在通道,行走在侗乡的村寨之中,那些衣着简朴的村民与你迎面,都会不约而同向你投来善意的笑容,仿佛你不是远道而来,只是随意串门的乡邻乡亲,不需要客套寒暄,没有陌生人的生分,你只要回报一个诚挚的笑,心便拉近了,没有距离。
栏门酒是侗家人必不可少的待客礼俗。进入坪坦古寨,远远地,但见身着侗家服饰的阿妹一字排开,笑盈盈的堵在寨口,各自端着一杯浊浊地米酒,那不容置疑地阵式,似乎没有喝过三杯,别想过关。我们采风队伍中,有饮酒海量者,喝过几杯栏门酒,欣然进寨。如我一般不胜酒力的,顿觉英雄气短,略显尴尬地等待。好在,挨到最后我们都能蒙蔽过关。喝与不喝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都能找到那份愉悦的契合点。
曲曲折折,错综迂回,有如迷宫似的石板路,引领我们入寨。目之所及,众多的鱼池,众多的花圃,众多的菜园充斥在侗寨的房前屋后。村民吴永顺告诉我,侗家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寻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自给自足,侗家有嗜酸的饮食习惯,兴许是地处湘西丘陵山区的缘故,苦寒之地的侗民,为了便于储存食物,他们把所有食材加工入坛,酸肉,酸鱼,酸辣椒,酸豆角,酸萝卜,酸刀豆,酸茄子,日日有酸,炖炖有酸,无酸不欢,素有“食不离酸,住不离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简素的持家理念,架构侗家人独有的饮食文化。
析居钢筋丛林生活太久,很容易产生视觉美感的同质化,甚至,有时竟然麻木到熟视无睹。是故,每次有机缘接近乡村,我都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欢实。趁着采风队伍休憩中,我猎奇地蹩进一户侗家小院,院内种植许多时令花卉,有凤仙花,栀子花,茑箩松,美人蕉,一丛蔷薇开得艳丽奔放。花是人世间美的天使。我以为,与花结缘的人,心中也会盛放温良的情愫。尽管主人不在,我兀自在洁净地院内转悠,一种莫名的舒欣了然于胸。
建筑总是融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于无声处,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坪坦古寨,跃入眼帘的民居,依山而建,逐水而起,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木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通常是堆放农具和日杂细件,第二层是主人居住,第三层用来做客房,整个房屋构筑缜密,布局井然有序。当我问及古寨房屋为何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村民吴永顺微笑地解释,侗家人起屋,都是掌墨师来把控,吉日吉时选好,掌墨师敬过天地,敬过始祖,手脚麻利地剖开一根竹子,划上尺寸,依据地势比例而造,这也是我走遍古寨,很难找到相同形状房屋的缘故。
或许是独自走得太远,拐过几条弯角,忽然意识到,我在村寨的巷道里迷路了。伫立在十字路口犹豫徘徊,这时一位侗家女子,牵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小男孩出现在眼前,她走过来关切地问,你是不是迷路了?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她爽朗地答应带我去找采风队伍。一路上,我与这位热心的侗家女子拉着家常,她说老公在外打工挣钱,自己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闲暇时种点菜,还说孩子现在正值启蒙阶段,如果把学习耽误了,挣再多的钱也是白搭。
我为这位素昧平生的侗家女子所感染,倏然间,她淳朴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次丰满起来。
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公正的。在日新月异的城市,时间有如催紧的发条,成为不知疲惫的永动仪,而在坪坦侗寨,这里的时光静止如水,似乎富余到可以用来虚度。事实上,当我驻足于一丘稻田前,在稻浪起伏丛中,有鱼儿在自由遨游穿梭。村民吴永顺告诉我,这是扶贫组引进的扶贫项目,春天在稻田里放入鱼苗,待到秋天水稻收割之时,稻花鱼肥硕,仅此一项,每亩稻田为村民增加收入上千元,吴永顺在绝口称赞稻花鱼的时候,他的脸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与村民吴永顺短暂地交流获知,他现年65岁,身材羸弱,却精神矍铄,黝黑的脸庞写满沧桑,他说妻子和女儿在外务工,他留在家里照护老人,平常除了种地,节假日参加村里组织的表演活动,他说自己能吹芦笙,还说寨里老人大多数都会吹,我问他参加这样的表演,村里给报酬吗?吴永顺说没有,都是自发的,自愿参加活动。末了,他坦然地说,哪能都讲钱呢,你们来了,我们就高兴,将来旅游做起来,日子就好过了。吴永顺说过这句话,便是持久地缄默,愈发平静,一脸地安宁。
我为自己的唐突诘问而羞赧。是的,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金钱来铺陈,除了奉献,播种善念,普世大爱,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在位于古寨中心,矗立一座片石垒起圆形萨坛,高大,肃穆,神圣而庄重。据说每年的正月初五,侗家人都会齐聚在萨坛广场,烧香敬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拜他们的始祖母,祈求护佑全寨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就在我凝目深思之际,喧天的锣鼓声,以及芦笙声此起彼伏地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嘎多耶》舞拉开序幕。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大小,大家心手相连地围成偌大的圈,前前后后,搭肩,摆手,跺脚,载歌载舞,生命的律动,对于未来的期许,一并嵌入在这份声势浩大的氛围里。
行走通道,总有些许感慨在心田滋生,拔节,绽放欣慰之花。人有时很容易陷入过往的眷念中,许多时候,我宁愿想象自己是在一场拙朴的民风里修行。金秋九月,游走在金灿灿的田间地头,与沉甸甸地庄稼对视,心间泛起殷殷地谦卑与厚实;土地从来不薄实诚人,相信只要俯下身来,与大地亲近,我们就能闻到泥土的芳香。
(作者简介:李绍岩,笔名李少岩,湖南省作协会员,怀化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散文百家》《中国艺术报》《中国校园文学》《长沙晚报》《湖南日报》《贵阳晚报》等多家刊物。现以经营宾馆为稻粱谋,把人文养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李少岩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8/10/30/833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