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从一幅侗锦说起。
然而我要说清楚一幅侗锦又是何其难。这穿越了两千年风雨的侗锦,它承载着多少侗族女人的年华,以一种低调的奢华鲜活在侗族女人的生命中。我该从哪里说起呢?
通道文坡村,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我们追随一个名字而来到这里的。
我站在“侗锦技艺流程”展示区,才知道侗锦生成的前期准备工作竟然那么琐碎而复杂:种棉花,选棉花,轧棉,弹棉花,卷棉条,盘纱,煮纱上浆,排纱牵经,穿筘,梳纱,上织机。
我站在织机前,仔细看织娘有条不紊地挑纱,拆竹签,拉线,穿梭……,脑子却如一蓬理不清的麻纱。据说织娘在织机前坐一天,侗锦才进一寸。我被织娘的慧心巧手耐心毅力深深折服。
但这样工序繁琐、倾注了心血、令人惊叹的手工作品,在过去并没有改变侗族女人的命运。她们只是以侗锦为载体传承、编织着那些古老的图纹,宿命一般地重复延续着母亲们相似的命运。当侗锦遭遇现代文明,织布机、梭子被丢进了火塘。女人们也换掉传统的服饰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唯有一个人初衷不改,依然对侗锦深怀喜爱。她就是粟田梅,我们今天就是追随她来的。她现在是侗锦传承基地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她拿出一条图案依然清晰的旧背带。这条背过婴孩的背带,虽有一点磨损,但依旧坚韧温暖。透过它可见即将成为外婆的妇人坐在织机前为外甥、外甥女编织背带的情景。侗锦在侗族人的心目中,是吉祥美好智慧幸福的象征。每一个出生的孩子,收到外婆家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条温暖结实融进了祝福与爱的背带。
她给我们讲解背带上工整精致的侗锦图案。所有的图案都有来源有寓意。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人们渴望通过对动植物的崇拜以获得其灵气和护佑,以达到增长寿命、增加繁衍力的目的。而鱼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们把鱼纹织进侗锦里,以求获得它的护佑。像许多人手拉手围在一起跳舞的图纹是踩歌堂,这是侗族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场景,同时也有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寓意。一幅侗锦上,有鱼儿戏水、钩藤花舞蹈、鸟儿飞翔、人们载歌载舞;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气味声响、古老的历史与传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女人则把美好的愿望、对亲人情郎的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目之所及的美倾注在一经一纬之间。侗锦就像一部无字的史书,记录了族人的日常、历史、信仰,更是侗族女人的一部心灵史,承载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一生的岁月。
粟田梅专注地介绍着侗锦,她一说起侗锦,似乎就有说不完的话。她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坡村党支部书记。我们电话联系她时,她正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听说我们要来,又赶回了文坡村。我惊讶于她异于常人的觉悟和使命感。她身上那份守护侗锦守护传统的自觉、执着使得她在我的眼中熠熠生辉。
粟田梅在母亲的影响下,十二岁开始跟着妈妈学织侗锦。在这过程中,她才知道那些侗锦的图案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老而神秘。但随着侗锦的式微,人们对侗锦的记忆也逐渐消失,有些图案的寓意已经无人知晓了。这意味着属于族人的一部分记忆和历史的消失……她想,如果侗锦到我们这代人手中就断了,那就太对不住老祖宗了。所以,她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人的责任。
但她知道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唯有把侗锦换成财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侗锦的编织中,侗锦才有可能传承下去。她打探消息,联系到了广西三江旅游局,接单子,组织村里的织娘成批量地编织侗锦,销往外地。侗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而在湖南大学学设计的本土女孩杨苗的加入,则使侗锦焕发异彩。粟田梅和杨苗,一个是“60后”,一个是“80后”,虽生于不同年代,但两人从小都耳濡目染,都对侗锦这一民族传统技艺深怀感情,都有一个相同的梦想——传承和发扬侗锦。2014年,杨苗创立了“梭说”品牌,它的灵感来源于侗锦,该品牌获得了湖南省首届文化创业设计大赛唯一金奖。
民族文化本来就是一座宝藏,它能给予创业者、设计者不竭的灵感源泉。有眼力有魄力有智慧的人才能找到它。因为视野的局限,传统的侗族女性并不知道自己守着一座宝藏。而现代女性的加入却挖开了它,发现了它的无限可能。
在“梭说”系列围巾之“踏歌”主题上,她们提炼了传统侗锦踩歌堂纹、老鹰纹,赋予围巾古老的寓意与祝福。在“尘相”主题中,她们选择了活泼奔放、生动流畅的水波纹。那是静中的一抹灵动。而蓝系列灵感则来源了于侗族女人服饰上的宝蓝和男人服饰上的深蓝。
在那些棕色蓝色深红的条纹中,低调的侗锦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围巾,给予围巾民族风、文艺范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标签。上一代侗族女人对传统的坚守和新一代侗族女孩的锐意创新,消融了传统与现代文明的隔阂,使侗锦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女人,你是韧性、智慧与力量的化身!
侗锦声名鹊起,发展成产业。杨苗和粟田梅在文坡村成立了“织娘之家”、侗锦传习所。村里的织娘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养家,脱贫、就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都逐步得到了解决,传统得到了守护,地方经济兴起。偏僻的侗乡因为这些女子悄悄发生着改变……
这是女子的力量,也是文化与创新的力量。她们扶起了逐渐萎靡的传统手作工艺品,扶起了人心信心,扶起了民族的自豪感。
初识侗锦,我看到了从古至今侗族女人的坚守,看到现代女性为挽救、传承、发扬这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而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两千多年的侗锦之道,凝聚了太多女子的年华、坚忍和智慧!
梭穿锦绣间……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胡慧玲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8/10/30/833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