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扶贫在通道 | 天堂里也有鱼塘
2018-10-30 10:31:59 字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老古话。这里说的既不是天上,也不是江浙,而是在美丽神奇的湖南通道侗乡。

  金秋时节,鱼肥稻香。跟随怀化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化扶贫,走进通道”系列活动的脚步,从县城双江出发,沿着通坪公路到达坪坦后,汽车开始右拐转入双层村道,一路爬山过盘,九九十八弯,忽然前方出现了一座风雨桥。“天堂寨到了,请同志们下车!”随车的侗妹向导说。下得车来,只见路两边站满了身着盛装,手持芦笙的迎宾队伍,悠扬动听的芦笙响处,一群敬酒的侗家阿妹,在通往花桥的路间中拉着一条红布带,那是侗家迎接客人的拦门酒仪式,“欲入侗寨,必先喝酒。”当然,这绝不是《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岗前的“三碗不过岗”。也不是《三国演义》里曹操赤壁之战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是侗家用糯米酿制的甘甜米酒,是少数民族村寨迎接贵客的一种礼节。

  说来有趣,这里原来叫三层村,乡村机构改革时与附近的双拔村合并,两村各取一个字,变成了如今的双层村,本来双拔加三层应该是五层,结果还少了三层。天堂寨位于五层的中间,最里边还有一个“亚洲”组(侗语“亚纠”直译,语意是鸟窝大的一丘田)。在天堂组的寨子中央,有一户杨姓人家,门前有一个花园,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屋边有一口鱼塘,当女主人带我们走到鱼塘旁边时,鱼塘里的几条大鱼腾空而起跃出水面,鲤鱼打挺,草鱼翻飞,搅得满塘池水泛起层层涟渏,好像是欢迎贵客的到来。

  天堂里有没有鱼塘,有待人们对太空的进一步探索。侗乡里是有鱼塘的,而且每个村寨每户人家都有,鱼塘不仅是用来养鱼,还作为侗寨防火蓄水池之用。侗家人对鱼特别偏爱,逢年过节,拜祖祭祀,招待客人等,鱼是必不可少的。过去,鱼是稀少的佳肴,如今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溪河护鱼,鱼塘溪河里的鱼也逐年增多,并成了侗寨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侗家人对鱼的吃法也多种多样,最原生态的是吃烧鱼,侗民在野外田间劳作时,因路途离家较远,为节省时间,中午一般都不回家吃饭,清早出门就带上一坨糯米饭用笋壳包好,中午时分就在鱼塘或稻田里抓几条鲤鱼,用木棍串起来,放在田埂上的火堆里烧烤,再烧几个干辣椒,撕碎后放入一碗泉水里加点盐蘸着鱼吃,便成了一顿美味的野炊。在家里就不同了,也丰盛多了,煎、炒、炸、烤,清蒸、红烧,品种齐全,花样翻新。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一是生鱼片。侗家的生鱼片,不同于日本料理,原料主要是取自侗家鱼塘2-3年3-5斤的草鱼,洗净去鳞剃骨后,削成薄片,伴点香油装盘待用,从坛子里舀一瓢酸水,将一种草本植物的叶子切碎,加一汤匙剁辣椒在酸水里搅匀,就成了吃生鱼片的最佳汤料,将切好的生鱼片放入汤料里1-2分钟即可食用。若是配上一小碗芝麻黄豆粉,再加上花生米碎、酸藠头、酸萝卜,酸豆角及香菜、香葱等配菜更佳,真是酸辣味美,清甜爽口,一点都吃不出草鱼的腥味。二是腌酸鱼,过去,也许是没有冰箱、冰柜的缘故,侗家人就用一种独特的腌制方法来保存鱼肉。每年七、八月份,当稻谷微黄的时候,就要放水捉鱼,以便干田打谷子。还要干塘腾鱼,以便将稻田里的鱼婆和小鱼放入塘中,以待来年放养。放塘干田时节,侗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上一顿全鱼宴,余下的全部用木桶或坛子腌制起来。

  腌鱼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湘桂黔各个侗寨腌制的风味不尽相同,但制作方法都大同小异,将草鱼或鲤鱼洗净破开,去除内脏,用盐腌制二、三天,然后,大小鱼种分开,三、五斤或者更大一点的草鱼放入木桶腌制。首先在木桶底部用木棒塔成支架,在支架上铺一层芭蕉叶,再将糯米饭秘制的腌糟平铺在芭蕉叶上,一般厚度1-2厘米,将每一条鱼腹中也放入适量的腌糟,同时放入5-6粒木姜子,再把鱼腹开口合拢后,一条紧贴一条地放在木桶中的腌糟上。铺完一层鱼覆盖一层腌糟,如此反复操作,直到把鱼放完为止。接着把剩余的腌糟全部倒在木桶里的鱼上面,再铺一层芭蕉叶和木板用大石头压紧。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好木桶口,使之与空气隔绝,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一年左右方可食用。木桶腌鱼通常一腌就是三、五年,甚至几十年都有,侗家招待上宾或遇红白喜事时方可尝到这种美味佳肴。坛子腌制方法类似,只是鲤鱼小点,时间也较短些,两三个月既可食用,而且即食即取,十分方便。既可生吃,亦可火烤油煎,不同吃法,风味也大不一样,那种舌尖上的腌香感觉,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真是让人闻香欲食,回味无穷。

  如今,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乡风文明,生活富足。人们安居乐业,过的日子比蜜甜。我想,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2018年10月 国庆节于通道侗乡)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王启友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