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素荣与她住在深山的“奶奶”蒲凤姣在一起。(本报记者 朱帅 摄)
从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辗转国道、高速公路、乡道、村道,方到达位于新晃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凉伞镇。凉伞镇的凉伞村是由之前的凉伞村、刘坪村、绞西村合并而成,蒲凤姣今年81岁,生活在凉伞村三组。蒲老太年岁虽高,生活清贫,却依然乐观豁达,与邻里和谐而居。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和凉伞村搭帮结对,殷素荣,一名组织部的普通干部,成了蒲老太的帮扶责任人。
转眼,已是隆冬时节。
如今,殷素荣每周都会去一趟蒲老太家。11月下旬,殷素荣来到蒲老太家里的时候,从床底下翻出两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破了洞的旧棉鞋。看着蒲老太脚上还穿着普通的布鞋,这样的旧棉鞋却还像宝一样珍藏在盒子里,殷素荣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下周我来的时候,给你带两双新的。”殷素荣透着一股家人般的倔强。蒲老太想要说点什么,却也只能随她。
12月6日,寒流来袭,给这个偏远的村寨又添了一层寒意。
棉鞋伴随着幸福的泪水如期而至,崭新的、厚厚的棉鞋穿在蒲老太的脚上,暖在脚掌,甜在心间。
这是一种孙女疼奶奶的甜,这一刻,扶贫的真谛就摆在眼前,用殷素荣的话来说,“扶贫就是用心、用情,把走访贫困户变成了走亲戚。”
谁能想到,这位来自山东高密的北方姑娘,在而立之年后,还能多一位用心去疼爱的奶奶。
谁能想到,这位久居大山里的南方老太,在耄耋之年,还能拥有这么一位心地善良的“孙女”。
来到新晃工作已经快 10 年,从镇政府党政办的秘书,到如今组织部的干部,弹指一挥间。也曾犹豫,也曾打过退堂鼓,也曾想过离开,殷素荣都坚持了下来。
“在基层工作,甘甜远远大过辛苦,这里的百姓淳朴善良,我早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殷素荣说:“与其说我帮助了老太太,不如说是她帮助了我,因为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已故的奶奶的影子,我学到了她乐观的精神,这,总让我充满力量。”
殷素荣发现蒲老太床底下旧棉鞋的那天,其实乐观的蒲老太的泪水就流过一次。
当天,殷素荣在城里给她买了新的四件套和棉被,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蒲老太家里,给她铺床。略显破旧的家里,显得“闹热”了许多。
蒲老太用枯瘦粗糙的双手摸着新棉被,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个姑娘真好,每次总记挂着我。”
在场的扶贫队长、邻居们无不动容。殷素荣笑着说:“将来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呢。”
最重要的,不仅是两双棉鞋,一床棉被,不仅是往日里送去的米、油、肉或者糕点果品,也不仅是硬化了蒲老太门前的道路,修补了漏水的房顶,修缮了破败的房舍,而是那份把心都掏了出来的真情。换来的,亦是一份来自深山里的真情。
“不知道的,一定会以为小殷就是蒲老太的孙女,”蒲老太的邻居们这样告诉记者。
“原来是一个月去几次,现在每周至少去一次,她从没空着手,小殷是真的把她联系的贫困户当亲人。”凉伞村原驻村扶贫队长龙小银这样告诉记者。
“我只是做了所有帮扶责任人应该做的,真的,我太普通了,这些都不值得报道呢。”殷素荣这样告诉记者。
“小殷,我现在也不记得她的全名,但在我心里,我早已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孙女。”蒲老太说起殷素荣时嘴角总是挂着笑容。
大雪节气当天,气温接近冰点,路上行人稀少。
这是周五的晚上,下班时间早已过去,在新晃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三层,殷素荣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年底到了,太多的业务工作需要她抓紧完成。搓了搓手,她继续伏案,神情专注。
这是周五的晚上,在凉伞村三组,蒲老太家中,蒲老太盖着崭新的棉被,早已进入梦乡,床前整齐地摆放着新棉鞋。(本报记者 朱帅)
【记者手记】
是什么,让一位来自山东的女孩,成了深山里老太的孙女?是什么,让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党员干部总有使不完的力量?是善良,更是信仰。有多少个像殷素荣一样的孙女,温暖了多少个像蒲老太一样的奶奶。有多少个扶贫路上可爱可敬的党员干部,成了多少个贫困户家里的亲人。
繁星点点,温暖世间。他们总是默默地付出,像“老黄牛”一样,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可我们知道,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收获的是真心、真情,他们收获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我们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永远都是“鱼和水”的关系,鱼在水里,才有生命,水里有鱼,方有灵气。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人民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朱帅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m.tongdaonews.com/content/2018/12/18/833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