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凝心聚力 决胜战“疫” | 闭环管理中的温度:爱与温暖从不会被“隔离”!
2022-12-05 21:36:45 字号:

12月4日8时起,县第一人民医院历时4天的闭环管理有序解封,患者纷纷走出病房,深吸一口新鲜口气,由衷感慨,“解封了,真好!”回想闭环管理的96个小时,那些感人的瞬间、那些温暖的记忆、那些并肩作战场景,总是让人动容。这场战“疫”,每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和致敬。

图片

11月30日6时30分,县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本部门诊及感染病防治中心发热门诊停诊的公告。8时,宣布医院诊疗区共三栋大楼实施闭环管理,所有人员只进不出。接到通知后,各科室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病房,人员安排成为首要问题,没有动员会,没有煽情的说辞,全体医务人员纷纷主动请缨,留守名单快速确定下来。点到名字的医务人员,没有迟疑,没有退缩,迎难而上。

不同于往日的演练,这才是真正的“战场”。经过最初的慌乱应对后,在科主任、护士长的指挥下,各项工作变得有条不紊,查房、开医嘱、换药、治疗、护理,核酸采样、消杀、心理疏导,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所有医务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穿上防护服,行走在病房。

图片

呼吸内科护士李保霞在病房进行消杀工作,凌晨1点穿上防护服十几个小时,中间没有吃过一口饭、喝上一口水。“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病房内的护士都是两班倒,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就是12小时,“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抱怨,每个人都在做好自己的事情。”说起自己的护士姐妹们,护士长莫子柳连连称赞。

普外科副主任林森,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这次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要带领全科室人员一起渡过这道难关。进入闭环管理的当天,科内病人和陪人还有80余人,因科室部分医务人员被隔离,病房内只剩下3名医生,8名护士,人员比平时少了很多,工作任务特别的重,他们在保证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还要照料患者生活起居,对整个病房进行清洁工作。“我们从凌晨进入病房,十几个小时滴水粒米未进,工作结束,护士姐妹们已经累瘫饿坏了,但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院领导也在积极支持我们工作,了解情况后,支援很快就到了,我们也可以缓一缓!”

图片

作为医院院感专干的王轩婷,12月1日被指派到普外科进行院感防控驻点工作。这位有着2次援怀抗疫经验并作为队长的老将,到达科室后,立即安排划分区域、路线,规范核酸采样、医疗垃圾处置及送餐,指导和督察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注重手的卫生等工作,她表示,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避免院感事件是自己的责任。“她来之后,使我们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我们可以安心的去开展各项工作。”护士长梁李秋说道。

确保病人的治疗,心理疏导也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突然的闭环管理,对患者和家属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无助,他们每天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医生、什么时候可以解封?我会不会传染?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医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耐心和患者解释,鼓励他们,让他们静下心来,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54岁的粟女士,独自一人住院,情绪特别低落,时常在病房独自哭泣,医务人员便充当亲人的角色,时常与她聊天、拉家常,宣讲疫情防控政策。慢慢地,笑容重回她脸上,电话中,她开心地告诉家人,她一切都安好,让家人不要担心。经过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院区内病人和陪人的情绪慢慢的平稳下来,安心等待解封那天的到来。“我们在这里住的很安心,也很安全,医务人员对我们很好,他们很辛苦。”患者杨女士竖起大拇指说道。

图片

治疗护理好了,心情变好了,吃又成为了一件大事。为了保证闭环管控期间,病人及陪人和医护人员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医院生活物资保障组的人员每天按时将饭菜送到病房门口,科室医务人员再将饭菜送到每一位患者手中。医院还给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准备了水果、方便面和牛奶,表达院党总支委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与爱护,为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力量。

图片

闭环管理下,所有在院的工作人员均吃住在医院,200号人的住也是一大难题。但是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每个人都在为这场战斗献计出力。没有地方?不是问题!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走廊、过道都是场地,只要能放得下小小的一张床就可以安睡。有的医务人员甚至拿几条板凳、几个纸盒凑合应付着,一个小小的值班室、一个长长的过道可挤下十多个人。会议室更不用说了,铺上一床薄被,十几个人打通铺睡在地板上,盖上一床生活物资保障组送来的棉被,累极了,艰苦的环境也可以酣然入睡。半夜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冻醒,努力地把被子卷的更紧,多保留一点热量,多保存一点精力,明天战斗还要继续。

图片

天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闭环管理下的医务工作者又满怀斗志开始了战斗。他们白衣执甲、日夜奋战在疫情一线,用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铜墙铁壁”,用青春、热血传递着温暖,用奉献、忠诚守护着生命,用行动、善良践行着“人民至上”的诺言。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杨晓梅

编辑:黄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